这两天,金融从业者的朋友圈被硅谷银行(SVB)给刷屏了。
本来一个还算有点专业门槛的内容,被各类营销号所搬运组合,闹得不亦乐乎,而这些营销号也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拼凑内容、夸大事实、激发焦虑”,弄得朋友圈乌烟瘴气。
既然这样,今天就通俗易懂地写一点关于商业银行和硅谷银行倒闭背景的相关内容,以正视听。
1,银行经营的基本逻辑
在大家眼中,银行很大;甚至在中国,银行是凌驾于其他金融机构的存在。
但商业银行的经营本质上却是杠杆经营,银行自己的钱在全部资金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以当下银行业通用的巴塞尔协议第三版为例,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最低为8%。简单说,银行的杠杆是12.5倍。
打个比方,即银行100亿的规模中,只需要有8亿自己的钱就可以,其他的钱都是储户的存款,用别人(储户)的钱去放贷、投债,是不是很刺激?
但银行大而不倒的原因,并不在于它大,而在于它的分散经营。100亿的资产(8亿自有资金+92亿储蓄),银行会把钱分散的贷给不同的企业、个人,银行内部也会对单一客户设定“集中度”上限。
如果我把单一客户的贷款额度限定在不超过银行规模的2%,那么即便这个客户的贷款全部逾期,对于银行的100亿资产规模来说,也是安全的。
当然,如果你要问我银行所有的贷款企业都逾期了,那银行该怎么办?我想,这大概就是经济危机吧!
2,硅谷银行为什么会投资债券?硅谷银行是怎么没的?
银行从大众吸收了存款以后,并不会把所有的资金都放贷款,它也会根据经营现状和市场情况进行其他投资(主要是债券、货币等低风险投资)。
以中国银行业的经营实践为例,过去很长时间监管对于商业银行的贷存比要求是75%,即商业银行100块钱存款,最多只能放贷75块,剩下的25块只能去买债券或存放在其他银行。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硅谷银行这次出问题,并不是它的贷款对象逾期了,是它投资债券出现了亏损。那些用硅谷银行破产来论证美国经济出问题的自媒体,可以退散了。
债券投资的大额亏损(18亿美元)直接侵蚀到了硅谷银行的资本金,储户们担心自己的钱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损失掉,都纷纷把自己的钱从硅谷银行取出来,这就是大家之前经常听到的一个词汇“挤兑”或“挤提”。硅谷银行为了应对大家的取款,不得不进一步卖出浮亏的债券,造成更大的资本金损失。
资本市场投资者发现硅谷银行的资本少了,股价自然出现暴跌。这时,商业银行的杠杆效应发挥,总资产可能只损失了2%,但银行自己的钱却要亏掉25%,股价跌得格外狠也是情理之中。
债券损失——亏损本金——储户担心风险选择取款——银行被挤兑——赎回更多债券——亏损进一步被放大。
从这个角度看,银行能够高杠杆经营的关键在于信用,没有了信用就会土崩般瓦解。
说句题外话,2000年前后,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率普遍在10%以上,从现在的角度看,当年的银行不仅没有投资价值,而且已经是资不抵债了,但由于大家对于银行的信任(简单把银行信用同国家信用挂钩了),才使得它们迎来了后面的转机。
3,一笔很安全的债券投资怎么会亏钱?而亏了钱,如何就让资产规模过万亿的硅谷银行破产?
先说个债券领域的小常识。
利率上涨,债券价格下跌!(注意,现在提到的利率是央行或者官方发布的基准利率,这个利率不是债券自己的付息利率)
利率和债券价格构成负相关关系,利率越低,债券价格越高,你之前买到的债券就赚钱;反之利率越高,债券价格越低,你投资的债券就亏钱了!
硅谷银行恰好就在美联储利率的低点买入了大量债券,而经过2022年美联储的连续、快速、大幅度加息,之前买到的债券都处于“浮亏”状态。
有好奇的同学们一定会问,亏损就亏损吧,为什么是“浮亏”呢?
因为硅谷银行投资的这些债券质地都不错,如果它坚持持有到期,这些债券是一定可以兑付本金的,无非就是赚得少些罢了。
但问题就出在,现在的硅谷银行不得不立刻卖掉这些债券!账面上的“浮亏”立刻兑现为真实的损失。
我们还是看下披露出来的数字吧。
美国时间3月9日硅谷银行宣布,出售其所有21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因此遭受了18亿美元的亏损。
而根据后续披露出来的信息可以看到,硅谷银行持有约910亿美元长期美国债券与资产抵押支持证券(接近其资产规模的1/2),而非常不幸的是,这些债券大部分都是在美联储利率最低的时候配置的。
我们按照时间线缕一下硅谷银行的全过程。
(1)疫情期间美联储放水,基准利率被压低至0.0.25%的极低区间,美国的PE/VC市场也快速扩张。
(2)股权市场的兴盛,使得科技类企业账面资金持续宽裕,给硅谷银行带来大量低息存款。
(3)硅谷银行在美联储0利率时期,买了大量1%利率的美债与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4)2022年美联储大幅加息,当下基准利率已经跳升至4.5-4.75%的区间,硅谷银行买的债券“浮亏”明显。
事实上,这不是硅谷银行一家所面对的情况,在美联储降息过程中被交易的债券成百上千,为什么只有硅谷银行先自爆了呢?
结论也很简单,硅谷银行的破产案例,是过度集中投资导致风险的一个经典案例。
买MBS没问题,但如果你集中在一个利率很低的时候买入了大量债券,那你就必须要做好将来亏损的准备。
多说几句,多元化投资和资产配置,不仅仅是要求我们在不同资产类型间进行配置,配置的时间点如果能够有效的分散,也会带来资产组合风险特征的优化。
从另一方面看,硅谷银行持有的这些债券没有安全问题,只要它能够持有到期,也不会出现亏损。但偏偏硅谷银行手里的流动性资产只有MBS,银行的流动性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在加息的背景下就会出现巨额损失。
这两天有人传言说摩根大通亦有479亿美元的浮亏,言外之意是美国即将发生下一轮金融危机,但我觉得不忙下结论,看看摩根大通整体的资产结构才能得出更接近真相的答案。
还有人把硅谷银行的破产和雷曼兄弟相提并论,认为SVB的破产会引发第二场全球金融危机。但事实上两者毫无可比性,上一轮全球金融海啸中,各家银行和投行持有了大量CDS合约,在债券违约的情况下,他们的赔款义务是确定的、刚性的。
但这轮美联储加息导致的债券浮亏只是暂时的,如果23年下半年美国经济走弱,美联储开始降息的操作,这些浮亏也会慢慢回落。
如果说,硅谷银行的破产和2008年金融海啸有什么相似之处,那就是现任硅谷银行的CEO在2008年时曾担任雷曼兄弟的首席财务官,凭借一己之力搞垮两家大型金融机构,这也是一种能耐吧!
4,以史为鉴,美联储的这次加息是史无前例的么?
行业内担心硅谷银行这个事件会进一步扩散导致更多的美国银行破产,进而演化成全球范围的流动性危机。但现在看,这种担心显然是多余的。
加息猛到什么程度,才会出现金融体系的崩溃?我们还是去历史上看一看,是否有可以参考的案例吧。
在美联储历史上,要论加息的力度,估计没人能比得上沃尔克老爷子了,这位格林斯潘前一任美联储主席,在1980年曾经展开了美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加息大潮。
沃尔克在1979年8月6日至1987年8月11日期间担任联储主席。1979年,以消费者价格指数测算的通货膨胀率高达11.84%(为1975年1月以来的新高),联邦基金利率为10.72%。
当年11月4日,伊朗发生革命,德黑兰大学生扣押了57名美国外交官和公民,事件导致美伊交恶,原油价格暴涨带动美国CPI快速上涨。1980年3月,美国CPI迅速升至14.59%,为1948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在沃尔克主导下,联邦基金利率(实际)由他上任时的10.72%被推高至1980年3月末的19.85%,前后仅仅半年的时间,利率升幅超过9%(2022年累计加息幅度4.5%),手段之“残暴”可见一斑。加息对于治理美国的通货膨胀收到了极好的效果,1981年11月后,美国CPI告别了双位数时代,美联储基准利率到1983年1月2日也降至个位数。
“残暴”的加息非但没有让美国经济崩溃,治理后的美国经济“先低后高”,走上了新的良性发展的道路,里根政府也因此收获了更多的民意,在第二个执政期以压倒性的多数当选。
至于美国的银行业,在加息的过程中确有损伤,一家并不太大的银行宾夕法尼亚广场银行成为了历史的脚注,此外1984年针对伊利诺伊大陆银行的救助也引发了公众的关注,这在上个世纪70年代银行破产并不罕见的背景中,已经算不得什么了。
5,写在最后,硅谷银行给我们的启示
(1)资产配置,分散投资,这是机构投资的箴言,同样也适用于个人投资者。而我们经常忽视的配置时点风险,在硅谷银行的案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对于时点风险的敬畏,大概是我在投资中会更倾向于使用定投的原因。与之类似的一些技术手段,如网格交易,在后续的中国金融市场里也有可能成为投资者建仓过程中的最优选择。
(2)金融市场有风险,但不代表处处都是风险,不要被别人的危言耸听吓住,更不要自己吓唬自己。
(3)利率风险会得到越来越多机构的关注,与之相关的衍生品也将会得到大发展。
(4)永远不要低估周期的力量,在周期的顶部和低部要慎重的做出选择。而在实际的投资过程中,我们会经常做出和硅谷银行做出类似的选择,利率低点时候感到绝望,买入了大量债券,在利率升高的时候只能打碎牙齿和血吞。
这几年财富管理行业探讨最多的话题,就是如何克服人性的顺周期特征,在高点不买或少买基金。显然,从硅谷银行的故事看,这不是一个中国所独有的问题,而是人性的普遍存在。
任重道远啊
来源上海信托圈
『免责声明』信而托网-致力于尊重版权,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涉及版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